2010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做客中国网访谈,腾讯网同步直播。俞学文代表就有关高考招生、教育公平等问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以下为访谈实录: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

完全做到教育公平很难

主持人:今天我们是要访谈一个牵动我们社会神经一个的话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前几天刚刚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到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们社会基本的教育政策,要教育公平关键就是要机会公平。在机会公平里面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高校招生这样一个平等。我们知道现在高校招生,尤其是部属高校招生主要是按照地域划分招生指标的,有很多部属高校把自己招生指标大量留给了本地考生。除了把招生指标大量给本地之外,这些部属大学,国立大学他们在其他地方指标分配也是非常不均衡的。这个不均衡差别也非常大,这些部属大学很难一一对这些分配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些部属大学、公立大学这样一个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是不是有改革的必要?怎么样的改革方案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在其他地区分配这个招生指标怎么样能够更公平一些?部属大学以什么方式去回报地方才是合理的?

俞学文:我觉得教育平等性也好,公平性也好,确实非常复杂,也非常的困难。国家教委制定这个教育纲要它是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时间的这样一个纲要,现在正在征求意见当中。去年“两会”当中我提了一个建议,是关于高考与户籍关系的这样一个矛盾问题,受到了很多媒体比较强烈的报道,包括凤凰卫视专门找我做过一个专访。因为我我自己是农村长大,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我平时一半的时间在城市,一半的时间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对城市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以北京为例的话,外来在北京的,特别是农民工和一些外来的打工者,或者创业的在北京发展企业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打工的,这些人的户口都不在北京,同样,上海、天津等很多大城市的人都是没有入户到那里去的。这样一个矛盾就产生了,比如孩子土生土长在北京,读完初中、小学,高考的时候父母要陪着他回到原籍去读书。有些是父母能够放弃自己的手头的工作,陪着子女回去读,有些是放不了,回原籍读书的时候就交给了亲戚朋友,委托他们照顾。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高考的时候必须回原籍高考,读书可以在别的地方读,这种情况造成了什么问题呢?孩子回去因为生活、教育的方式等各方面都水土不服,再加上如果父母不陪着回去,对子女监管不够,变成有些好孩子后来就变成坏孩子,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个矛盾问题对这些学生,特别是这些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打击是比较严重的。我也做了反复深入的调研,特别是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来了很多信件,有些专门找我。我觉得问题很严重,后来就提了这样一个建议。

应该说,孩子对社会、对父母有抱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不健康的状况。去年提过这些方面的建议,后来有很多代表和委员对这个问题都是反复进行探讨。今天讲的教育平等问题,我认为刚才我们前面几位嘉宾讲了,包括我们傅代表讲的,我觉得他讲的非常客观。不同地区的高考分数差别是挺大的,考北大、清华的话,北京当地人与浙江的录取分数的差别应该是一百分左右。在北京就读的新疆人、西藏人,巴不得在这里读完之后,甚至可以到我们浙江去读,读完之后就回新疆或者西藏去考,因为他得分数可能比北京又低了很多。这样的话本地的一些高考的孩子又受到冲击,所以这个事情始终有矛盾。我说应该建立孩子就学档案,他如果一年级就开始初中、高中一直在一个地方读书,那么就允许在他这个地方考试,而且不允许他返回原籍考试。如果在北京读完返回西藏考的话,对西藏的孩子也有影响。档案全国联网,国家教委应该知道的,可以进行名额调拨,这个是灵活的。

公平和公正应该两个有所区别,公平做的难一点,但是公正我相信会更好一些。我认为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文化和知识是两个概念,也有一些区别。我觉得要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源,这个制度一定要彻底去改变。这个教育制度还包括社会考试制度问题。比如说考公务员的问题,或者是大学毕业当老师的考试,首先你要有面试资格就是要达到分数线标准,分数择优录取,可能你排到了第五名第六名的就轮不到面试。我非常赞同傅代表的观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下来,中国真正做的大、做的好的企业家,目前为止不是清华、北大毕业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一定说成为了中国最顶级的科学家,也不是成为了中国所有走向跨国的大企业家。现在只用分数来衡量,我认为有些人在大学里面读研究生,博士后,但是他进入一个企业还不如普通职业中专生的实践能力。不管读多少书,不能吃苦,没有执行能力也是不行的。夸夸自谈,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不光是平等的问题。平等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完善的政策体制我觉得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我们教育这样下去是比较危险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教育不好比较危险。总理工作报告当中,我今年听的比较兴奋的,他说文化是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基础我认为是教育,教育基础不扎实文化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教育是根本,照我的观察了解,我感觉我们现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家庭教育出问题,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古代经常一句话讲富不过三代,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娇生惯养,达官贵人有钱了,对子女就娇生惯养了,要求不严了。第二个是学校有问题,就是说片面追求分数,理论性的教育,不注重思想品德,素质上的教育。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考完之后等于大事告捷,好像过了高考这一关,考上好大学,任务就完成了。有的学生在大学里面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好好读书。在大学里面既应该学习知识文化,又应该锻炼自己的特长,发挥出他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大学中也应该是充分体现和培养的。还有一方面是社会出问题。

政策平等,民办学校也会有作为

主持人:部属大学是不是可以用招生名额来回报当地的支持,就是在部属高校回报地方方面,应该以什么来回报地方?

俞学文:纳税人的名额和地方户籍,比如北京市,大量税收是外地人在这里给它创造的,而不是北京当地户口当地人创造的,但是它的指标只是给北京当地的。这个问题我想肯定会改变,不会长期这样下去。

国家要站在什么角度呢,要重点大力的培育高等学校,把学校都要提升一下。为什么目前你光是靠分数,我了解得有些地方,像我们浙江,初中,高中的,小学的,招考教师首先一个条件不是师范大学的有没有资格报名,要有资格报名的必须要是研究生,大本的不管什么学校出来的都没资格,第二个是才师范大学,这样就是一种不公平。有些还算是重点大学读出来的,实际上不比师范方面强很多吗,这其实是把一些学生引导到了追求这种名牌大学的误区里。前面傅代表讲的不管到哪个学校,学校自身建设抓上来,教师资格队伍的素质抓上来,我觉得我们国家大学的条件不错了。

我走了一些大学,大学有很多浪费的东西,公共教学大楼、礼堂、图书馆都没有共享,浪费很大,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钱在那里。一个是学生自身在大学里面,有些孩子很穷,书照样读的很好,考的很好,为什么有钱家庭的孩子还不如穷的孩子读的好?穷的孩子发奋努力,不管在哪个大学里面,发奋努力读书不照样好了吗。北大、清华那么名牌,跟筛子一样,把全国各地的都往这里筛,能不好吗。

教育制度和体制改革的问题是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的,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教育还是国家和政府为重点办的大专院校,民营企业参与办的就几乎比较少,而且政府和企业办的学校在市场公平性上就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这个问题我认为也要慢慢的打破,这样的话对整体教育会有一种推动性的变化和发展。

现在我们医院也是存在这个问题。医院看病,凭关系是最重要的,跟这个医生熟不熟等等。如果放开一点,让民营资金、民营企业投入去办学校或者医院,但是说民营企业办医院的话土地就很难解决。现在我们中国民营企业不是说没有钱,有很多民营企业很有钱了,想去办学校,但是办学校首先要批这块学校的牌子就很难,比如大学,土地各方面解决都很难。如果放开一点,我相信公平、平等、公正都会自然迎刃而解一些,我们中国现在医院也是很糟糕的,没钱看不起病,而且没关系也不行。

主持人:《民办教育促进法》说民办高校和其他高校、公立高校是同等的地位。

俞学文:还是有差别的。去年我列席常委会当中讲到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既然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那就不要放非公有制和公有制,很多代表也做了很尖锐的发言。如果放开之后,我相信政策平等,各方面地位待遇平等的话,民办学校不一定教不出好的学生,也不一定没有好的老师。中医来说,一些大医院中医,主任级别的,甚至副院长级别的,有些还不如祖传的一些民间中医,这个问题屡屡可见。制度不改革,教育体制不改革,肯定这个矛盾问题会更加突出。

主持人:时间过的非常快,我们讨论到这里也讨论得非常热烈,非常好。最后请愈学文代表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观点。

俞学文:加快推进我们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力树立我们民族精神,用一种精神的思想来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我觉得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

更香茗茶
微信公众号
宁红集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更香宁红集团 本站支持IPV4及IPV6双向访问 京ICP备170347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