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位于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武义。村子很小,只有50多户人家。原先村集体经济薄弱,连村干部5元的误工补贴都发不出。附近的两个村正新屋村和余家村是两个茶叶专业村,依托茶叶产业的开发,两个村的人均收入在2003年就达到了6800元,正新屋村不仅完成了村庄整治,还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这几年,受这两个村的影响,村民们自行开发连片茶园,目前已达到1500亩规模。茶叶产业化使农民看到了希望,还认识到了行动统一,劲往一处使,就能够形成规模出效益。村里以前没人来收购茶叶,现在茶叶还没下山,就被收走了,1500多亩茶园,每天采茶的、收购的很热闹,茶叶的价格也比以前好多了。

有一句古话:仓禀实而知礼节。茶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兜里有了钱,提高了生活质量。而茶园的开发还解决了就业问题。有活干了,闲不住了,打架斗殴少了。你想啊,打了别人,要赔偿医药费,甚至负刑事责任。被别人打了,就医、索赔要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茶园里的活谁都耽误不起,一耽误茶园收入就减少了。你跟谁过不去,可你不能跟钱过不去呀。所以现在村民一有纠纷,都找村干部调解。这样,也促进了村干部的工作和威信,使村干部在建设和谐农村中能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地,过去由于单纯追求产出、无序开发,导致大面积山地、园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力贫瘠,呈现荒芜、半荒芜状态,村集体因此缺少发展后劲。近几年来,随着茶产业开发的推进,政府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对荒山坡地进行“小流域治理”,昔日的荒山坡成了开发有机茶园的风水宝地,吸引了众多经营能手参与投资荒坡园地的开发。以前无人问津的荒山坡,如今通过招投标承包经营,每亩荒坡地年租金达到150元—200元,好的荒坡地年租金甚至是粮田的好几倍,村集体从中得到了较好的收益,有力地支持了村集体公益事业。

原来进我们新村是一条泥泞的机耕路,根本不能行车,村里还到处是破旧的泥房。现在,今非昔比,进村是整洁的准四级水泥公路,完成了村庄整治和生态工程建设,村庄和城里的居民小区一样整洁、漂亮。事实会说话,当你亲眼目睹一个小山村因茶叶产业化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今年村里还准备把村庄周边一座座茶园用干净的卵石铺路连接起来,把1500亩茶园变成一座大公园,让茶园既是劳作场所,又是休闲健身场所,将来让城里游客来茶园观光,茶园就不光产茶卖钱,还可赚旅游的钱。

结合我们村的情况,就茶叶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我有一些思考和想法。作为在生活质量、各项医疗、养老等没有保障下的农民群体,是最需要看到眼前利益的,只有农民有钱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才能考虑将来的发展,从生存的本能需求上升到精神方面的更高需求,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首先还是要解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多万亩面积,10多万茶农,3个亿产值,这就产生了“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武义依托茶叶产业化开发的一种全新农村经济模式”。

抓好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工业化带来的实惠。但是因种种原因,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向城市转移还是不充分的。茶叶产业化是茶叶从传统农作模式升级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模式,使茶园成为茶叶工业化的原料生产车间,使茶农成为工业化链条中的一环,从而直接享受到了工业化实惠。

抓好新农村建设,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茶农是弱势群体,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武义的茶叶产业化以“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了武义茶叶从单纯意义上的农业种植业、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化、食(茶)文化、休闲旅游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转变的新的农业经济模式。

茶叶企业严格的质量管理,抑制了农业经济中容易产生的小农意识带来的短期行为,为茶叶产业源头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司的本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茶叶企业对农民实行企业化管理,视茶农为企业的一分子,视茶园为企业的原料车间,实际上已经从合作关系融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了。这样一个模式推广开来,可以想象,对解决农民问题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前景!

在“市场+公司+农户”这个模式里,武义的成功,我想其中关键的是这个模式链条里,不可忽视的是“加号”。武义的成功,很大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充当了“加号”这个角色。作为经商的公司,做事肯定要求有利可图。一旦生意失败,其市场风险很可能转嫁到农民头上,农民也很可能意识到这点而对与公司合作产生疑虑和不安。以政府的权威和信誉首先给了农民一份信心,政府的各项支农政策和实物补偿的落实又给了农户一份保障,极大程度上稳定了农户作为弱势群体不能抵抗市场风险的不安情绪。再加上企业做出的诚意及给予农户的良好的经济回报,使这条产业链更加紧密了。

更香茗茶
微信公众号
宁红集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更香宁红集团 本站支持IPV4及IPV6双向访问 京ICP备170347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