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创业12年了,也有12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朋友让我说说我们老家过年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就闪出了儿时过年景,真是清晰的出乎我的意料。

我们老家浙江武义,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江南茶乡。在我的印象里,那里的春节可不是从除夕算起,而是自打跨入农历十二月,就开始有过年的味道了。大人们忙,忙着买酒、裹粽、掸尘、杀鸡宰猪、买鱼买肉,忙着置办新年穿戴的衣服鞋帽,忙着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我们小孩也忙,忙着串东家跑西家讨要好吃的,忙着跟在妈妈后面买年货,忙着跟着爸爸买鞭炮放炮仗,那个兴奋那个开心啊,真是千金难买。

小时候穷,穷得饭都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只有过年能美美的吃个饱,还能吃上鱼啊肉啊。那时候,家里每个孩子一年只给做两套新衣服,一套是夏天穿的单衣,还有一套就是春节穿的。那可是有里有面的正装,又暖和又板正,穿上以后心里那个美啊,感觉体面得像个大人物了。我们穿的鞋也是家里做的,一双鞋要穿上一年。刚入冬时妈妈就开始一针一线的捺鞋底、缝布鞋,做一双鞋通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做好了不能穿,一定要等到除夕那天妈妈才会拿出来。穿上新鞋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又暖和又风光,走起路来觉得腿脚轻快的很,恨不得一下子蹦到天上去,但又不敢跑,兴奋着,忐忑着,有点小心翼翼的走,生怕弄脏了新鞋子。

所以,村里的小孩们都盼着过年,从六七月份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等着过大年了。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自己做豆腐、蒸发糕。豆腐一下子就做出三五屉,一直能吃到正月十五。发糕也是多多益善,讨得就是个发财、高升的好彩头。

除夕之前,村里的每户人家都要选一个祝福的吉日,这可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以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所祭的神像叫祝福菩萨。照老辈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大人们一定会把厅堂、祭桌、祭器等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要跪着,猪头要摆正,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男人们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我记得每当那个时候,气氛就格外的肃穆,多淘的孩子都不敢吭声。

祝福后便祭祖(当地话叫“请回堂羹饭”),然后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条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祭祖之后,全家大人小孩齐上阵,把院子里的每一扇门上都贴上红纸,预示新年大吉大利。

除夕夜最幸福,大人们把上供用的肉放在锅里炖得烂乎乎的香喷喷的,还有豆腐丸子、饺子、年糕、鱼肉、鸡肉……。我们吃得那个香啊!真是一年到头从来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现在想起来那个味,都流口水,让人回味无穷。吃饱喝足之后,一群孩子就一起跑去放鞭炮。那一天是孩子们的天堂,无论玩得多么疯,大人们都不会骂。因为我们那里有老例,过年那几天谁都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只能说好话、吉利话。

年初一,开门点香、泡茶、放鞭炮,叫做“开门大吉”,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好运。大人们说,炮放得越响,来年的日子就会越红火。放完鞭炮,我们就跟着父母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了。拜年又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既能听到三姑六婆们的夸奖,又能收到好多的压岁钱,把小口袋塞得满满的。从初一到十五,好像村里都不分家了,不管到谁家,大人们都会往我们的小手里塞上满满一把零食,让我们吃个够。

那时,村里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上三天的戏,保一方平安。一年一次的戏台子搭好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来看。孩子们不看戏,在台前台后窜来窜去的专看热闹,戏没记住,但简陋的后台化妆棚的样子,到现在都清晰的好像就在眼前。

小时候,就是这样一年年的盼着过年,过年就是快乐的代名词。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曾经的快乐至极也成为了美好的回忆。在京闯荡的日子有苦也有乐,除夕夜都是与员工们在茶叶店一起度过的。每年的除夕夜也在不知不觉中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店面一点点大了,从30平米扩大到了如今的20000平米;员工越来越多了,从2个人增长到现在的500多人;分店越来越多了,从1家小店扩展到全国的65家连锁店,“更香茶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品牌发展成为京城百姓耳熟能详的放心品牌,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现在的除夕夜对我来说,已经有了更多的意义,是总结,更是展望,年味中多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者:俞学文 更香公司董事长)

更香茗茶
微信公众号
宁红集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更香宁红集团 本站支持IPV4及IPV6双向访问 京ICP备170347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