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在线tea提供)
名山县的5.8万亩茶叶去年获得大丰收,平均单产比往年增长16.5%,总产值达1亿元,农户人均增收270元。这得益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三年前,“农业标准化”对于名山农民来说是个听也没听过的词。但是随着1998年名山申报第二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项目的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大动作”,使他们直接感受了“标准化”的好处:“茶好卖了,钱挣多了”。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是我省近年来重点抓的一项工作。到目前为止,我省共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6个,其中22个是去年才申报成功的。名山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其作法在全省推广。
名山县的蒙山茶远近闻名。1997年,茶园面积发展到4万亩,但由于低产茶占多数,经营管理粗放,茶叶产量仅356万公斤,产值2085万元。1998年,蒙山茶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茶乡面貌渐变。
名山首先制定了56项“蒙山茶综合标准”,涵盖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在标准化示范区实行“四统一”,良种苗木、化肥、农药、地膜全由县农业局、农资公司统一供应,规范管理,并成立专门的茶叶技术开发质量检测中心,严格检测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指标。
名山县的标准化建设以“示范引路”,逐步扩张。示范区覆盖20多个乡镇的6.1万户种茶农户,占全县农户的75.9%,普及率在茶户中占98%。全县重点设立“标准化管理示范园”、“低产改造示范园”、“新建示范园”等七个示范园,示范园内乡、村、社、户层层带动。通过培训茶技人员和广大茶农,广泛推广树苗的无性繁殖、茶园的标准化管理、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和加工工艺技术规范,茶叶单产和质量逐年提升,农民种茶的积极性随之高涨。2000年,新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已达736.6公顷。
茶园生产出的茶叶如何变为优质商品茶?标准化又一次起了作用。名山茶叶加工厂(点)有160家,手工加工作坊2000多户,在标准化建设中,采取抓大带小的办法,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体制,公司和农户双向入股,利益两次分配。产销一体化催生出近十家生产名优细茶、茶饮料和乌龙茶的龙头企业。2000年12月,名山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成使名山茶叶生产由传统转向现代。
蒙山茶沿着“标准化”路子走向产业化,但这样的成功范例在全省屈指可数。省质监局局长韩儒理用“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很低”作结现状。各地标准制订得少,即使有,水平普遍偏低,在标准属性、技术指标、实验规则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制订后严格执行的更是少数。
为了扩大农业标准化的带动面,今年我省设立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乡。此消息刚一发出,前来申报的项目就已达60多个。专家指出,示范点的划定只是建立“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标准化体系,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迈出的第一步。而选准一个产品,制订一套系列标准,建立一个示范区,争创一个名牌,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才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完整过程。
目前,我省正对各市、县的农业标准进行全面清查修订,《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肉牛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规范》等21项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和农作物栽培技术操作规范等农业标准相继出台。攀枝花等地实行的无公害农产品溯源编码制度等新鲜经验正在总结;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各项制度也在建立。
有理由相信,标准化带动的产业化,将使我们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本报记者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