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祁门县政协 倪群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宋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 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趋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不计其数,空前繁荣。可以说茶馆已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浓缩了近代杭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及风土人情、市井百态,是我们观察近代杭州社会的一个绝好的窗口。

杭州城内,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商贸集市地,是茶馆密集之处,如南星桥,清河坊、羊坝头、官巷口、闹市口、涌金门、火车站、石牌楼、盐桥、菜市桥、狮虎桥、大关、卖鱼桥、拱宸桥等地方。清末,西湖上城墙高耸,游船码头多在涌金门一带,这里的“三雅园”、“藕香居”两茶馆很有名气。其中“藕香居”系某尼姑所开,门对西湖,三面临水,多栽荷花,远山近水一览无馀,为非常清静高雅的品茗场所。此处有两幅非常有名的茶联。茶室中一联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外边茶亭柱上一联云:“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沪杭铁路通车后,城站地区热闹起来,车站对面开了家“迎宾茶楼”,式样新颖,规模很大。尤其是民国初年,拆西湖城墙改马路,开辟新市场,延龄路即今延安路成了新的商业中心,西湖游船码头也移至湖滨,这些地方人物辐凑,往来频繁,繁华热闹,非常适合开大型茶馆,如延龄路上有“湖山喜雨台”、“雅园”,湖滨路上有“西园”、“四海第一楼”等高级茶馆。此外,南星桥的“碧霞轩”拱宸桥的“醒狮台”,湖墅的“补经楼”,城里的“连升阁”、井亭畔“七重天”的“露天夜花园屋顶茶室”等,都是享誉一时的大茶馆。

这些大茶馆多为两楼,建筑古朴高雅,气势不凡。茶楼门口,设有专门的钱摊,多用铁丝笼子罩住些银角、铜板零碎小钱,供人兑换付帐,收取微量手续费。一楼为普通大众饮茶处,因而陈设简单,茶价也低廉。也有的一楼不卖茶,而是出售点心、面食或其他商品。二楼轩敞开阔,装璜布置考究,才是有 钱人品茗之所。茶客上得楼来坐定,便有茶房殷勤迎来,先绞一条热毛巾给擦脸用,同时小心询问:“喝红还是绿?”旋即从特制的茶叶盒中取出茶叶,放入细瓷盖碗内,拎起白铜长嘴大壶,熟练流畅地注入热水。茶客饮茶没有时间限制,碗中茶一少,茶房便来续水,还不时递上热毛巾把,服务周到。当然,茶客临走付茶钱时,是要给茶房小费的。

在茶馆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如何招徕顾客,各家都有自己的高招。最主要的一类是在茶馆中安排曲艺表演,这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方式。到了近代随着一些曲艺品种的成熟而更为兴盛。曲艺有多种,杭州茶馆中表演的最多的是评话艺人的说书。清代人黄模的《说书》诗云:“剑戟飒浮空,风云谈笑中。摇头类优孟,抵掌现英雄。委巷从教塞,书生孰最工。请看新报纸,早降幸诸公。”即是描写在茶馆中说书之事。清同治、光绪年间,茶馆书场发展很快,较有名的有前面提到的三雅园、藕香居、四海第一楼、雅园、迎宾楼、碧露轩、补经楼、醒狮台等。到了民国时整个杭州茶馆书场多达两百余家,较大的有望湖楼、得意楼、雅园、碧雅轩、松声阁等。可以说稍大一点的茶馆都设有专门书场,请说书艺人进馆表演。书场格式大多一致,即主要位置摆上一张桌子,居高临下,面对茶客。艺人们说的多为长篇历史故事,情节紧凑,生动有趣,到一定时间打个关口猛然刹住,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把迷于此道的人第二天又吸引回来。茶馆老板和曲艺艺人之间利益分成有约定成俗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来茶馆书场的茶客须购票入座,门票里就包括茶资和听书费两部分,茶资当然全入茶馆老板囊中,听书费则双方分成。如果有人另行点唱,收入则全归艺人。除了评话说书外,还有不少曲艺品种也选择茶馆作为表演场所,如说唱评词的有水沟口巷的涌昌茶馆,祠堂巷的宝泉居、新娘子茶馆、闹市口的杨冬林茶馆。演唱杭摊的有湖滨的宴宾档、昭庆寺前的望湖楼等茶馆。演唱杭州地方曲种杭曲的也有数十家之多。总之,曲艺选择茶馆作为生存场所和立足之地,而茶馆也把曲艺作为招徕生意的手段。

还有一些茶馆具有专业性或行业性,同一行业或爱好相同的人,每天上特定茶馆聚会,谈生意、找工作、交流技艺。如南班巷茶馆就是曲艺艺人们指定的聚会之所,住在上城区的艺人们每天上午都来此吃茶,商议业务,交流说书唱曲技艺。周围的一些茶馆书场老板也会按时赶来,寻找需要的艺人并商定场次与节目安排。这一类的还有万安桥下的水果行茶店,堂子巷、城头巷等处的木匠业茶店等等,都是特定行业聚会之所,在当时杭城都小有名气。此外不少茶馆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出售特色商品或精美茶食出名;有的以娼妓吸引好色之徒,有的兼营澡堂业,江浙一带人素好“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此类茶馆二美兼得,惬意无比。尤以清泰门火车站旁的一家出名,茶馆中有幅楹联,乃刘蒋良撰,贴切生动。甚称佳作,曰:“正瓯越销兵沪杭同轨之时,借胜境涤尘嚣,在明圣湖六桥以外;问陆公茶灶屈子兰汤何处,有层楼矗云表,距清泰门百武而遥。”

然而最有特色的还是“鸟儿茶会”。清末以降,杭州喜欢养鸟的人不少,他们拎着鸟笼到特定的茶馆聚会,叫做鸟儿茶会,当时较著名的有三处:一即涌金门外的三雅园,此店茶客多为旗营官兵,这些八旗子弟尤爱养鸟,经常携笼前来逗鸟赛鸣,后来发展成为斗画眉鸟比输赢,赌博下彩,常常寻衅闹事,打架动武,吵闹不堪,因此一般茶客不敢涉足。一在官巷口与青年路之间的胡儿巷,这个茶馆虽规模不大,却文明多了,茶客虽也比鸟赛鸣,但不赌博,纯粹是以鸟会友,怡养性情,所以满室鸟声,却并不烦人。这两处鸟儿茶会均不从事买卖鸟雀的交易,另一处是鸟雀专业交易市场,开在今解放路西段明湖池边,叫“禾园茶楼”。每天交易量都不小。

近代杭州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馆当属“湖山喜雨台”。此茶馆为嵊县人裘子才在1913年前后创办的,开在前延龄路花市路口。二层高楼,规模宏大,气势超凡。底层开设各种商店,二楼全是卖茶场所,总面积约在一千平方米以上。室内布置考究,前沿一排光线明亮的长窗,后壁张挂着名人字画。摆设的台桌椅凳都是红木或花梨木制作,大八仙桌还镶嵌着大理石台面,一桌八凳,布满全楼,美伦美奂,古色古香。

喜雨台由于地处商业中心,加之规模宏大,一开设即声名远扬,原来分散在各处的同行茶会多转到喜雨台来,一时间,行业汇聚,如古玩、书画、纺织、粮油、房地产、营造、水木作、柴炭、竹木、砖瓦、饮食、水产、贳器、花鸟虫鱼等,包罗万象。这些茶会多有特定的座位,同行业的人围坐在一起,洽谈生意,等候招揽。可以说喜雨台成了当时杭州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市民生活上的难题,只要找到茶会上,立刻可获得圆满解决。如要买房子,可找“瓦摇头”;打家具找水木作;婚丧事有贳器业,甚至连丧事中的灵堂布置,出殡用的材罩等,都准备停当,随叫随到。茶会中除古玩、书画业在每天下午集会外,其余都在清晨集中。

喜雨台里也汇聚了各种文娱活动,每天下午和晚上,都要聘请较有名望的艺人表演评书,评弹、歌曲、京剧等。有的一个场子不够,就分场同时演出。另外还开辟有弹子房、象棋、围棋间,供不同爱好的人娱乐。因此喜雨台生意兴隆,每天进出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茶客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直到晚上十一点后打烊时才回家。一日三餐都在里面,一楼即有点心店,各种精致的茶店乃至酒菜饭面都有供应,非常方便。

喜雨台的茶叶是由杭州有名的茶叶店“永馨茶叶店”专门供应的,多为每斤一块银元左右的红茶、雨前绿茶、白菊花茶三个花色。每斤可泡八十来壶茶水,茶客每人一壶茶,外加一只茶杯,自斟自饮。每壶茶收费一角,只要不离开,不加收费,也不清场,熟客可以赊帐。参加茶会的人每月只收二元左右,来与不来都一样。由于茶客众多,开水供应量很大,喜雨台有特制的烧水锅炉叫“茶爨”乃紫铜皮做成,有一米多高,不仅容量很大,而且可以不断取走开水添加冷水。

喜雨台门庭若市,生意鼎盛,以致于应接不暇。为了缓解生意压力,后来裘子才和朋友王琴斋商议在街对面新开一家茶馆,取名“一壶春”后易名为“雅园”,由王任经理。这样两家并存,分流了一部分茶客。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风景点也成了茶馆密集处。西湖边除了周围大大小小数十家茶馆外,各风景点均有茶室,且一年四季皆有独特处:冬春来,乍暖还寒十,最宜于柳浪闻莺处的“莺馆”品茗,四面樱花,桃花重重,嫩柳青青,莺啼声声,春光扑面。暮春时节则可于“镜湖厅”小坐,此处有紫藤数株,繁花似锦,垂璎挂络,芬芳扑鼻,品茗其间,自可阅尽人间春色。夏日炎炎,则云栖、烟霞等处茶室,清静怡人,自有玉篁修竹抵挡难耐的暑气,香茗在手,别有一番清凉感受。秋季则可到白堤之平湖秋月,月圆时分,恍若置身琼楼玉宇,令人情不自禁想以茶代酒,举杯邀明月。若是秋雨霏霏之际,则可往曲苑风荷处的“湛碧楼”,凭窗四望,湖山烟雨朦朦,边品茗边聆听雨打荷叶之声,令人思绪万千。冬日就应该去昭庆寺的茶楼了,尤其是雪后更妙,楼内红灯高悬,茗香满室,暖意融融。楼外湖山银装素裹,一望无际,恍如仙境。孙席珍的散文《西子湖上》就说到了在西湖放鹤亭品茗的情形:“姑娘为我们煮茗,画了梅兰的碗,映了新绿的茶叶,分外鲜明好看。”

然而更为别具一格的是西湖水面上的“船茶”。旧时西湖上有一种载客的小船,摇船的多为青年妇女,当地人称作‘船娘“。小游船布置的干净整洁,搭着白布棚,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舱内摆放一张小方桌和几只椅子,桌上放有茶壶、茶杯。游客上船,船娘便先沏上一壶香茗,然后荡开小船成了一座流动茶馆了。

除了西湖,旅游点中茶馆最多的地方要算灵隐。灵隐的茶馆很有特色,很少有大型的,多为茶摊,设施简易。从头山门到大殿沿路遍布,去三天竺的路上也为数不少。这些茶摊较大的也不过十来把竹制的躺椅。游客走的体乏口渴之时,喝茶歇脚两全其美,很受欢迎。

吴山也是赏景品茗的绝佳处吴山俗称城隍山,风景迷人,寺观很多,四季游人不绝。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中说:“吴山茶室,正对钱江,各庙房头,后临湖山,仰观俯察,胜景无穷。下雪初晴时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饮酒于房头之中,不啻置于琉璃世界矣。”吴山脚边的“鼓楼茶园”,环境清幽,冬暖夏凉。山上的“茗香楼”亦为养鸟爱好者聚会之所,都是当年有名的茶馆。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乾隆年间来杭州游玩,对吴山茶室印象很深,在《儒林外史》中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马二先生”上吴山品茗的情况:马二先生来到山上的一条大路上,见着“一间一间的房子”,那房子“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都摆着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马二先生正走着,见茶铺子里,一个油头秽面的女人招呼他吃茶。马二先生别转头来就走,到间壁茶室泡了一碗茶。忽见有卖的蓑衣饼,叫打了十二个钱的饼吃了,略觉有些意思。”马二先生继续走了上去,“又看见一个大庙门口摆着茶桌子卖茶,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吃着,两边一望,一边是江,一边是湖,又有那山色一转围着,有遥见隔江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此虽为小说,但真实地描绘了当年吴山茶事之盛况。

现在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把大铜茶壶,直径达一米五,上有“吴山张鲁祖师殿”字样,就是当年吴山茶室的遗物。而前面说的马二先生品尝的蓑衣饼,乃杭州久负盛名的茶食,细面精致油炸而成,酥脆可后,最宜佐茶。据说早先叫“酥油饼”,而用杭州话念,“酥油”与“蓑衣”音相近,加之饼层细密,后人因此也称之为“蓑衣饼”。清代丁立诚有诗云:“吴山楼头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饼。酥油转音为蓑衣,如人雅号缤纷题。”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杭州茶馆并不都是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正如林语堂先生《山水小品》中所说:“现代化的茶馆,丝毫没有值得赞赏的地方。”旧时茶馆有“五方杂处”、“百口衙门”之称,三教九流,百行杂业,尽汇其中。茶馆成了传播新闻消息的场所,也是议论国家大事,评价人物是非和民间琐事,以及散布奇闻异事和谣言的地方。衙门捕快、密探便衣,混迹其中,如猎犬般四下打探消息,常常一拥而上,当场拒捕抓人,殴打斥骂,混乱不堪。因此许多茶馆怕茶客惹事生非,常在醒目处帖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些茶客终日混迹与茶馆中,无所事事,萎靡不振,养成散漫的性情,不思进取混日子。而一些王孙公子,老板阔少。上茶馆并非为了品茗,而是寻找刺激。吃喝玩乐,奢侈浮靡,甚至嫖娼玩妓,争风吃醋,乌烟瘴气。茶馆里还有各种形式的赌博,打牌搓麻、掷骰划拳,赛鸟斗蟋蟀,吆五喝六,吵闹不休。旧时茶馆还常有人来吃讲茶,当事双方常会因一言不合争执起来,甚至双方各带许多帮手当场大打出手,砸坏许多茶壶茶杯乃至桌椅事小,时常会秧及无辜。许多黑社会、帮派团伙也把茶馆当作好去处,甚至有的饿茶馆就是黑道人物所开,以茶馆掩饰各种犯罪活动。黑势力在茶馆中为非作歹,就更是危险的去处了。但不管怎样,近代杭州茶馆富有鲜明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吴越地区茶馆文化的典型的代表真实地反映了近代杭州社会状况和人情风物,堪称观察近代杭州的一个绝好窗口。

摘自《农业考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