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 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

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

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它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型。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 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 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自唐开元间以后,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宋代,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反映宋代农民起义的古典名著《水浒传》里,就有王婆开茶坊的记述。作为南宋京城的杭州,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巷陌街坊, 自有提茶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二事,点水邻里茶水。"专营的茶馆已经遍布全市。在闹市区清河坊一带,就有"清乐"、"八仙"等多家大茶坊,其室内陈设讲究,挂名人书画,插四时鲜花,奏鼓乐曲调。在街头巷尾,还有担茶卖茶的。据范祖述的《杭俗遗风》记载: "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炉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

明代,据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崇祯癸酉, 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quot;。表明当时茶馆已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卖。对用茶、择水、选器、沏泡、火候等都有一定要求,以招徕茶客。与此同时,京城北京卖大碗茶业兴起,并将此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

清代,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加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为此,清人杨迷人戏作打油诗一首: "胡不拉儿(接一种鸟)架手头,镶鞋薄底发如油,闲来无事茶棚坐,逢着人儿唤'呀丢'。"特别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清时的北京茶馆,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茶饭兼营的茶馆,它有些类似广东的茶楼。茶客可以在茶馆内品茶尝点,饮酒吃饭。这类茶馆的字号多冠以"天"字,著名的有"天福、天禄、天泰、天德"等,它们座位宽畅,窗明几净,摆设时尚,茶具雅致,当属上乘。 二是只卖茶的茶馆,但可进行"手谈"(下围棋、象棋)、 "笔谈"(猜谜语),有的还有专门艺人说书唱曲。三是设在郊外或大道旁、绿荫下的"野茶馆",虽然坐的是高台土凳,?用的是粗陶简碗,喝的是大口凉茶,但具"田野风味"。

我国的饮茶风尚,始于巴蜀,所以一般认为四川茶馆在我国最有代表性。我国最大的茶馆是旧时的"华华茶厅"。该厅设有三厅四院,座椅千余,十分壮观。成都的茶馆从茶具配置到服务措施,均有特色。冲茶用的是长颈铜茶壶,盛茶用的是有托的瓷盖碗,坐的是四川竹椅。泡茶技艺更是技高一筹。据说旧时"锦春楼"茶堂倌周大麻子的冲茶功夫堪称成都茶馆一绝。他右手握着紫铜茶壶,大步流星来到桌边,一叠茶托垫脱手飞出,"咯咯"作响,几旋几转,茶客人手一只。随即"咔咔"作响,每个茶托垫上已放好一只茶碗,动作十分利索。接着,人体后退一旁,离茶客一米开外立定,提起茶壶,右手臂伸直,"刷、刷、刷!"如晴蜓点水,一圈茶碗,碗碗冲得恰到满处, 又无点水溅出碗外。接着,抢步上前,用手指把茶盖一挑,将茶碗盖得严严实实。如此"盖碗茶",对茶客来说无异是一次艺术享受。

现代,在中国,东西南北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路沿线,还是偏僻乡村,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上海两地就各有茶馆千余家;广东的羊城广州及台湾的台北,茶馆普及全城;浙江的杭州,近三年内,新落成开张的茶馆就有150余家。在全国范围,一个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场馆, 已经遍地开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