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茶汤品质因素有:茶量、水量、温度、时间等四项,茶量的多寡与时间的长短成反比。而在一定的茶具考量下,温度成了茶汤表现的重要判断因素。
早在唐朝时,对水温的温度控制即很注重,并列入煮茶程序内,例如:煮茶期的水沸程度即分三沸:
第一沸:当水如鱼目,微微有声时。
第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第三沸:势若奔涛、腾波鼓浪。
而唐人对水的温度控制则是以在第二沸时出水一瓢,待水达第三沸时,即将在二沸所出的水倒入,用于止其沸,降之水温。宋代在温度对茶的影响的注意,于采茶时气温的重视不可见日,因为见日之后肥润的茶芽便为日光所薄,及采茶时不可以手指采茶,因为手指有汗渍及温度,会使茶变质。
(宋代是以采芽茶制绿茶)并于点茶前必先熁盏,因茶盏冷、茶则不浮。等等的泡茶手法里,表现出对温度的注意与控制。在明代于品茗时更是注重温度对茶叶的影响,他们先以热水涤茶叶,要求水不可太滚,对于季节气温之变化,又分三种手法来冲茶:(一)先注水入壶,再投茶的上投法,宜夏日。(二)先有叶着壶底,以汤浮之的下投法,宜冬日初春。(三)另有宜春、秋时的倾汤及半下叶再满汤的中投法。注意到季节变化中所影响茶叶的特质而变换泡茶手法。目前台湾流传之小壶泡泡法,源自于明朝时,再因应现代需求而有所增减,或更换泡茶手法及器具。以目前而言,要表现好的茶汤:在温度上的控制与注意就非常多,我们从原料说起:天气气温的变化影响了茶树生长,影响了采茶、制茶的品质,就如今年的春茶,因三月中旬时的下雨与寒冷,茶树生长减慢,而在三月下旬及四月初时,却又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而造成茶树在雨水充足、阳光足够的气温下,又较快速成长,茶农如对天气气温变化无用心注意所会关连到的事物,就造成采茶人手的安排不当,延误采茶时间而造成成品茶较会有熟叶、老叶状况增多。
小壶泡要表现其茶汤的香与韵,水的温度,则大有关系,水温度过高,汤质会带涩,不滑软;温度不足,则香与味皆无法表现出来,而带菁味。就大桶茶的原汁茶亦是如此,温度的高低影响茶香表现及茶味苦涩度的释出,如何使茶有香而不涩则温度判断很重要。冷饮茶调泡温度的注意则是重点。原汁茶的温度高与低,影响成品茶的香气表现及风味口感,茶热则冰易融化,冰若不足则稀释;如茶冷,则调泡成成品茶时,香气与风味则较沉,且易造成冰多状况。故温度的判断,是调茶必备能力之一。
不论是小壶泡或是冷饮茶调泡,不管是用来服务他人或是慰劳自己而泡壶茶喝,皆要用心,做到即是一个人泡茶也不迷糊带过。而达到我们的工作指针与目的。春水堂的工作指针是在制造色、香、味,我们的目的在传达人与人的温暖与关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