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在线未知提供)
潮汕工夫茶:饮茶民俗。属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潮汕工夫茶烹治的方法,以陆羽的《茶经》为典范,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用细白泥制造。壶以宜兴出产的为佳,圆体扁腹,弩嘴曲柄,大的可容半升多水。杯各1个,但杯的数量则视客人多少而定。此外尚有瓦铛(小砂锅)、棕垫、纸扇、竹夹。
茶具:完整的有12件:宜兴产紫砂陶壶(或本地产瓷盖瓯)、白瓷杯、锡罐(或陶罐、装茶叶用)、小砂锅(当代多用钢精)小茶锅)、茶洗(上有孔盘,有人称为茶筛,有塑料制者)、茶碟。(放茶壶或盖瓯用)、泥炉(当代多用酒精炉、煤油炉或电炉)、羽毛扇(或竹扇、煽火炉用)、龙缸(贮清水用)、水壶、风炉柜、茶橱。一般用的主要茶具如:茶壶、瓷杯、茶筛、水壶和小水锅。使用几件茶具,依各人的条件而定。
用茶:功夫茶所用茶叶,只限于半发酵的福建茗茶、溪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一类青茶。其他的茶叶如绿茶、红茶、砖茶等,若用工夫茶冲法,往往苦涩不堪入口,均不适合,习惯上多数人喜欢饮用福建武夷山的岩茶、乌龙茶和闽南的溪茶安县的凤凰山草丛茶和饶平县岭头的百叶草丛。
用水:功夫茶讲究用水,以山间的泉水为上等,江水为中等,井水为最差。工夫茶喜用山泉水,取其清纯无杂质。但在城镇中不易取得山泉水,只能大体取澄清的自来水。
冲泡:工夫茶出名的最重要操作。有好茶、好水和珍贵茶具,如不喜冲泡,就会全功尽废。潮汕人总结出一套“高冲低筛,刮沫、淋盖、烫杯、洗杯、筛点。每一步都有讲究。
品尝:工夫茶重在品味鉴赏。闲暇时两三位良朋闲谈,品茶,捧起小杯,慢饮细酌,啜毕还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多讲究。任日本口福会会长的日籍华人陈东达教授,在其所著《饮茶纵横谈》中说:“据说,日本的煎茶法来源于工夫茶的饮法。”他未作出论证,但至少说明日本茶道和潮汕工夫茶是世界上最讲究的饮茶法。
(摘自《潮汕百科全书》179)
----------------------------------------------------------------------
......茶还是以浓酽为佳,冲泡太久就差了。有这么一种说法“头冲是茶衣,二冲是茶皮,三冲是茶肉,四冲是茶髓,五、六冲后无好货。”这有几分道理,因为漫泡太久,茶中有一种叫宁酸的成份,就会跑出来伤害人的脾胃,对健康不利。但愿着茶种和栽制技术革新,好茶冲它二十多遍又何妨?
......传统的功夫茶道讲究要“高冲低注”、“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外,泡茶时无论饮者多寡,都必是三杯,说是“茶三酒四”。每杯茶也永远是八城满,因为“酒满敬客,茶满欺客。”......
......潮汕工夫茶道己成为潮汕文化的一朵奇葩。但究竟此“道”始于何年,至今未有方家敢武断定论。据清代《潮嘉风月记》所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茶经(即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之,唯杯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香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这篇短文,让我们约略明潦。古潮州茶文化的缩影,但可惜《潮州府志》在清代。以前,对潮州工夫茶未作记载,就连潮阳现存最早的《隆庆县志》也只字未予提及,而清人己将喝茶与“嚼梅花”相比较,这说明潮州工夫茶能被视为一种风俗,一种文化现象,应是盛于清代而于近百年更炉火纯青,形成潮人引以为荣的文化景观。其实,唐代陆羽《茶经》所提到的“工夫茶”,与潮州茶逍毫不相关。然而中原文化的传入必定是潮州工夫茶的媒介,但人家己古风式微而盛行“大壶茶”、“大碗茶”之际,潮汕人却对“工夫茶道”更加挑剔考究。尤其“茶叶”与“泉水”的选择,更能体现潮茶之风格。因本土除凤凰山云雾中的“单丛奇种”饮誉寰海外,地之茶皆逊于普宁黄且也算新生的潮茶骄子,而其他产地之茶皆逊于闽产者,故《潮嘉风月记》便早有“投闽茶于壶内而冲之”的记载,此风到今沿习不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