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上一世纪后期,西方各国为促进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风行举办大型和世界性的博览会,评选奖励优良产品。这方面,在东方,日本明治维新后,将之作为西方发展经济的重要经验,也较早予以重视和开展。
上一世纪后期,在我国茶业发展上,如所周知,以1886年为转折点,出现了一个由空前发展,突然又转入急剧衰落的阶段。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洋人枪炮威慑下,被迫开放内地,接受通商;外国商人可以在我国茶区开厂设栈,直接收购、加工茶叶,这就刺激我国茶业在咸同年间一哄而上,演出了一幕毁林、毁田和弃农种茶的畸形发展。据海关统计,我国茶叶出口,1866年共计60000吨,1872年增至107500吨,1886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出口总额达到134100吨;咸同以后,茶叶出口直线上升,1866至1886的20年间,年出口量增长了123.5%。但自1887年开始下落,至1891年,出口数减为105800吨,1901年,更锐减到70000吨;光绪中期以后,逐年减少,1886年至1901年的15年中,出口额一下减少64000余吨。在上一世纪后期,由于我国在政治上任列强宰割,一天天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在经济上支付战争赔款、受帝国主义侵略濒临崩溃,于是在国民要革命、朝野要改革的呼声下,在清政府内部,出现了热闹一时的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
清廷搞变法、喊洋务,作为其出口贸易支柱产品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茶业的急剧衰败,“挽救茶业”;“振兴茶业”,自然就成为他们所谓“富国强兵”的改革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之一了。
上一世纪末,也是我国传统茶业向近代发展的开始阶段。当时围绕我国茶业的改革和发展,全国上下发表了很多条陈和告白。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改革核心是“栽种必明化学,焙制又须机器”;要求学习先进技术,努力提高茶叶产量、质量。这和梁启超在《农学报·序》中提出的“近师日本,以考其变通之所由;远摭欧墨(美),以得其立法之所目”,也正相一致。因为这样,这种远盛欧美、近兴日本的博览会,也就成为我国近代改革重点茶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了。
(二)我国组织茶叶参加国内外博览,推进茶业向近代方向发展的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罗振玉翻译发表日本新农报《记巴黎世界大博览会农民馆》这篇报道开始。因为罗振玉翻译这篇文章,主要还是为了发表他在按语中说的:“博览会之益,可奖励实业家之进步,可推广国家之商务,可增长交换国民之意识,一举而数善”等语,宣传举办、参加博览会的好处。另外,文中在谈到日本送展的农产品中,有“日本茶、台湾(其时为日本侵略时期)茶、酱油”等内容,这也是我国茶叶最早参加国外博览的记录,罗振玉加按只是宣传了举办博览会的好处,但正式上书清政府要求在北京也召开博览会的,还是旅居美国的华侨,1904年,美国举办圣鲁易博览会,清朝政府受罗振玉等关于博览会的宣传,首次派官员率商民赴圣鲁易参展。在会议期间,当地爱国华侨通过官员向清廷上书一封,提出“日本仅吾一省之地,而开博览会,况我中国乎?!”竭力要求我国也迅速筹办。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他们虽未反对和驳斥旅美华侨的建议,可直至其被推翻,在北京和北方,终未能召开这样的会议。不过,可能是南方与外商交往较多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关系,在清朝最后二年,个别地方政府,还是摸索成功举办了我国最早的博览会。我国最早举办和首次评奖参展茶叶的博览会是什么时间在何地召开的呢?笔者根据方志有关茶史记载,提出为宣统二年的“南洋劝业会”,此说以讹传讹,现在史学和茶学界,也每见引用。南洋劝业会,全名南洋劝业博览会,有的书中也简称“江宁赛会”、清设南洋和北洋二钦差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署址江宁(今南京),统领东南和湖广等南半个中国的一些事务。所以,南方劝业会主要是长江以南各省名特产品的展览会。但也不限于此,实际北方的直隶、山西、陕西和奉天等各省,也都设展馆参展。
南洋劝业会虽不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傅览会,但可以说是我国全国性的第一次茶叶汇展和赛会。整个博览会的展出内容,分工、农、矿产、食品、工艺、美术等共24部,茶叶列第15部。在茶叶陈列大纲中,第一门为茶商,展出内容分“茶行之组织及其销售方法”、“制茶法及其用具”、“茶输出方法及在外各国贸易概况”、“供团体之组织及急宜改良方法”;第二门为制茶,分茶之种品和制茶方法二类。茶之种品有(1)绿茶:珠茶、元珠茶、娥眉、熙春、他溪等;(2)白(红)茶:新花白毫、橙色白毫、小种、工夫、武彝、碎叶白毫、粉未白毫、碎愧茶、碎叶小种、碎叶等;(3)乌龙茶:普通乌龙、包种茶;(4)砖茶:红茶制、绿茶制。制茶方法为:(1)绿茶制法,如宇治法,再制之锅焙法、笼焙法等;(2)红茶及乌龙茶制法,如萎调、揉捺、罨、蒸、暴、露、干燥等;(3)砖茶制法,如筛粉、强压等。第三门为出口茶检查:分检查方法和检查器具二部分。从这分陈列方案看,这次博览,不只是茶叶产品的一次汇展和评比,⑤也是一次茶业组织、茶叶贸易、各类茶叶制法和茶叶检验等有关知识的综合普及教育活动。
南洋劝业会作为我国早期召开的一次规模和内容最大、最全的博览会,不仅组织工作做得较好,而且由南洋大臣署衙直接布置南方各省督抚,从茶叶角度来说,也即得到多数产茶省区地方官的重视,所以所有选送的展品,也是最好的展品。如湖北展品,基本上都是他们预展获奖的产品。安徽参展报道提及的只有徽州“祁山红袍”,六安的雀舌、梅片和菊花以及池州云雾茶等不多几种,但从获奖的名单中有宿松茶、祁门红茶等记载来看,实际安徽各地的名优茶叶,当时大多送样参加了评比。
(三)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博览会,是宣统元年(1909年)在武汉召开的《湖北省武汉劝业奖进会》。是会系其年正月由湖广总督札劝业道暨宫钱局筹办,原命饬办的为“劝业博览会”。劝业道观察和宫钱局总办奉文后,立即会商落实,以是会属初次开办,范围不能过大,“仅取奖进之义”,后来才请更名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在会商中,另外还确定会址设在武昌平湖门外货栈,时间从4月1日开始,至5月30日闭会。后来,会期因属初次创办,展品届期仍未齐备,同时又接南洋大臣通知,次年于江宁要召开劝业会,命湖北相应也成立“湖北出品协会”。这样,湖北也随即决定将筹办两会结合进行,把武汉劝业奖进会会期推迟至9月15日到10月30日召开,把出品协会附于奖进会之内,并规定呈送南洋劝业会的出品,除奖进会获褒奖之品其它也全部由奖进会于展品中选定。
湖北武汉劝业奖进会展品分“天产品”、“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等类。天产品又包括农产、树艺、蚕桑、水产、药材、开采(煤、矿)和狩猎等内容,茶叶和果品属树艺类。由这一陈列大纲,和前述于宣统二年召开的南洋劝业会大纲相比,其设计要稚嫩和粗糙得多。
武汉劝业奖进会定为湖北省的“劝业博览会”。但实际也不限湖北,其特品室的展品,即有上海、湖南、宁波、直隶和陆军工作厂等送审的内容。当然,从整个参展单位和展品来说,武汉劝业奖进会,还是一个典型的湖北地方性的博览会;湖北各州县和大型厂、矿的展品,征集得还是比较齐全的,以茶叶为例,据各地申报,即有荆门县:凤山茶;归州:茶叶;远安县:茶壶桶、茶垫;宣恩县:头茶、贰茶;崇阳县:上茶、中茶、下茶;兴国县:茶叶、茶籽;咸宁县:红茶;大冶县:细茶;通城县:茶;罗田县:茶叶;竹山县:茶叶;咸丰县:芽茶;竹溪县:茶叶;恩施县:茶叶;通山县:红茶、白毛茶;鹤峰县:红茶、白茶;长阳县:茶叶;蒲圻县:贡茶砖;建始县:茶叶;东湖县:茶叶、茶槕等等,这些县份,分布湖北四面八方,可以说茶叶展品,基本把湖北各地的土特产都列上了。所以,中国举办的这次首次博览会,可以说也是湖北的一次通省茶货交流会。
武汉劝业奖进会在会议结束前,确实也认认真真对各业先进进行了一次奖掖,计共评发一等奖(足赤金牌一座、奖状一张)10名;二等奖(镶金银牌一座,奖状一张)19名;三等奖(银牌一座,奖状一张)39名;四等奖46名(无茶),五等奖65名(无茶)。在10名一等奖中,获奖的展品为无线电、磁器、绣字,新式绸缎、轧花机、绣画,黄*,茶砖(兴商公司)、茶叶(彝兴公司)和刻芽。在“三百六十行”数以万汁的展品中选出的10名一等奖,茶叶即十占其二;由此也可看出,其时社会上对振兴茶叶的重视和寄予很高的期望。二等奖中,获奖的茶叶也是2名:红茶(熙泰昌)、茶叶(厚&&祥)。三等奖一名:茶砖(长盛川)。茶叶没有低位四等奖和五等奖;这反过来也说明评比对茶叶也特别严格。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接着召开的江宁南洋劝业会,在赋人知识、振奋大家数十日后,分别胜利闭幕了。但它们犹如二道强烈的闪电,划破了清王朝覆亡前夕灰暗的南天;清王朝消失,但清王朝最后也有我国最早召开的二次展览会的光辉,寓寄着全国振兴茶业的希望,还是深深注入了人们的头脑。所以在民元以后,百事待举,但在上海松江、湖北以及稍后的河北和津京等许多地方,还是竞相把博览会当作振兴和走向近代的首要或重要事务来抓。也由此之后,我国茶人或茶业界,也把组织展览和参与评比,视之为促进和发展茶叶的一大举措。至于解放以后,我国各地这种茶叶展览和茶叶评比,更是常举常行,并已形成为我们组织发展茶叶生产的一项经常和固定的工作。
亲爱的读者,我从积满尘埃的早年报刊中翻出我国在南洋劝业会之前,还先举办了一次武汉劝业奖进会,先想到的,不是要写这篇文章加以订正,而是要写篇文章,恳请每一位茶叶科技特别是青年茶叶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茶叶历史意识。我国从1908年举办武汉首次博览会至今,才只90年,我国解放至今已快50年,年年有多少茶叶工作者参与茶叶展览和评比工作,可是谁曾想到我国最早是什么时候举办过这样活动的呢,以致以前将笔者错写的这段历史也当作历史流传。我们每项工作,做过即是历史,轻视历史,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轻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此,我由衷的希望我们每位茶叶工作者,不但应懂一点我国和世界茶业发展的历史,对自己从事和在做的每项工作,最好也先查索查索它们的开始和发展,这样一不致犯传谈的错误;另外,历史中往往还会为我们提供某些意想不到的启示和借鉴。
(朱自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史研究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