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包种茶起源于清朝光绪11年(1885年),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来台的王水锦氏即魏静时两人,先选在台北州七星郡内湖庄大内樟栳寮山坡地试种(今南港区旧庄街2段232巷一带),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潮湿,质地是尤特有的石灰岩土壤所构成,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王氏与魏氏两人遂又从事茶树栽培及包种茶制造研究,并将技术传授乡人,所制包种茶,清香、浓郁、甘润,品质极佳而闻名。
日据时代,日本昭和天皇(当时的裕仁太子)由台湾时品尝南港包种茶后赞不绝口,可谓氏南港包种茶的全盛时期。但在日据后期及光复初期,由于南港地区生产煤矿,诱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茶叶渐不景气,茶农子弟又大多记茶改作矿工工作,南港包种茶因此而没落,也渐被淡忘。一直到民国六十年代,由于南港煤矿陆续停产,元茶农子弟又陆续再重整茶园及从事南港包种茶的产制行业。
南港包种茶属轻度发酵的部分发酵茶,条索紧结,自然弯曲,汤色蜜绿澄清,具高雅的香气。
南港茶区与台北县汐止及石碇的茶区相邻,海拔200至300公尺,本茶区景色优美,周围有不少旅游据点,如胡适纪念公园、中央研究院、南港公园及光明寺等,亦可经由南深陆羽深坑联系,顺道品尝深坑名产(豆腐),进而与木栅动物园的旅游线结合。台北市政府于民国71年辅导关键为「南港观光茶园」,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本区现有栽培茶园示范农户30户,年产包种茶约5万公斤。
茶叶向来即为南港地区的大宗产业,亦为当地的代表性农作物,观光茶园更是近年来发展休闲农业的重点,南港区农会为加强当地的茶叶产销经营,特辅导成立茶叶产销班,以提升南港包种茶的产制技术。最近台北市政府积极辅导南港区农会在南港包种茶产区中心设立「茶叶制造示范场」,俟南港包种茶制造示范场完工成立后,配合当地的观光茶园,其以可提高南港包种茶的知名度与销售量,促使南港地方更加繁荣,并可提供台北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台北休闲农业导览手册
南港这个地方,印象中以较深刻的,莫过于「南港轮胎」,往昔四处林立的烟囱,再加上灰蒙蒙的天空,也因此使得它拥有台北市的「工业区」「黑乡」等名称;事实上,南港是以农业起家的,而且还是台湾包种茶的故乡呢。
据载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福建安溪王水锦、魏静时二氏来台,至台北州七星郡大内樟脑寮(今台北市南港区大坑一带),见当地气温、雨量、土质等相当适合茶树生长,于是引进茶树开始在该处种植,使南港成为台湾包种茶的发源地。
地名源起──与北港对称而得名
「港」,可当作河川的解释,也可指港口。南港临基隆河南岸,以往河道畅通是可泊船的港埠,而依其方位恰与在汐止镇基隆河北岸的北港一地相对,所以取名南港。
这里是通往台湾东北的要站,经过南港、汐止,东通鸡笼(今称基隆),西达台北盆地。清干隆初年,汉人来此开辟,滨河有荒埔三段,所以称为「南港三重埔庄」,亦即旧南港火车站一带。于续修台湾府志淡水堡,有南港仔庄之名,淡水厅志建置大加腊堡,也有南港仔街一名。清光绪年间,则称为南港街。光复后,由先成立的内湖乡划出,另建置南港镇,57年划入台北市辖改为南港区。
由内湖区往南,西跨成美侨,中跨成功桥,东越南湖大桥,过了基隆河,都可以抵达南港区北回铁路与基隆线的铁路、公路都经过此地,交通非常方便。
产业特色
本区的观光茶园主要分布于旧庄街二段南深路低海拔山坡地亦有零散种植。当地海拔约为200至300公尺,土壤富含岩砾,全年雨量适中,是理想的种茶环境,游客至此除了可浏览茶园和品茗外,在产茶的季节并可参观采茶和制茶的过程。
包种茶再度成为南港新宠
包种茶的命名,颇具古意。据《南港志》记载,日人井上房邦氏调查报告中指出:包种茶系由安溪人王义程创制,他在茶叶制成后,将其运到福州加上香花,再用福建毛边方纸两张内外相衬,放茶四两,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在盖上茶名和行号章号,这就是包种茶名称的由来,遗憾的是,这种古意的包法目前已不见使用了。
包种茶由南港至文山地区,使深坑、石碇、坪林、新店一带广植包种茶,称为文山包种茶,当时外销至南洋的泰国、越南的包种茶,仍以南港最有名,所以那时的文山包种茶还得打印「南港」包种茶的标志呢。谁知在南港包种茶式微,文山包种茶崛起后,大家反而忘了起家的南港包种茶了。
台湾光复初期,茶叶外销量大幅锐减,南港包种茶与工人纷纷转业,史的南港茶业为之萧条。六十年代以后,茶叶内销市场蓬勃兴起,南港茶农才渐渐重拾老本行,目前有四十多家了
南港包种茶区的今昔
南港包种茶的栽培面积,在台湾光复前曾多达三百余公顷,后来因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当地开采煤矿,吸走大批人力的影响,使茶园废耕而大量锐减,盛况不复当年。
直到民国67年,台北市政府建设局开始每年拨补大量经费,在农会积极配合下,整修开拓山区产业道路,改善当地对外交通,并辅导补助当地茶农更新茶园,加强制茶机械化,举办茶赛以及各种促销活动等重建茶区提升茶叶品质的措施,且在民国71年正式设置了南港观光茶园,使南港包种茶区逐渐恢复了活力。
现在茶区有两班茶叶农业产销经营班,茶农班员46人,茶园面积约70公顷,分部于旧庄街二段的山坡地,栽种的茶树品种以青心乌龙为主,历史悠久,是制作包种茶的品种。
南港的包种茶区,每年有五次的采茶期,分别是春茶(4月上旬至5月中旬)、夏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六月白(7月上旬至8月中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茶(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由于茶区大多仍维持传统的手采茶,近年来因人工不足,品质较差的夏茶及六月白大多以不采收,一年之中,仅产制品质较佳且价钱较好的春茶、秋茶和冬茶三期茶。
观光茶园
南港区的观光茶园农户,主要分部于旧庄街二段,少数分部于南深路二段及研究院路二段,目前的经营型态多维持较单纯的茶园自制自营方式,纯朴且少有商业气息。
茶是南港最主要的农作物,产制的茶叶以包种茶为最多,采茶时节欢迎民众来参观制茶。当地大多数的茶农以种茶、卖茶为主,也有茶农自己采收茶籽榨制茶籽油,或采收自己种植的桂花酿成桂花露,品质也相当不错。
南港包种茶的特色
南港包种茶的茶叶外形条索紧结,翠绿且具光泽,身骨重实,叶片主脉带沙绿青色斑点,叶梢卷曲如虾骨尾,汤色蜜绿,澄清见底,鲜艳明亮,叶底叶肉厚实,叶片完整,叶脉及叶梗黄色透白无红黑斑点。
南港包种茶区的土质,多为石砾土壤,所以所生产的茶叶有独特的香气和浓厚的岩味,香沉而清香,味醇且韵佳,不但耐泡、耐贮存,且不易劣变。因为香气和滋味特殊,所以品质高于其它茶区所产制的包种茶,让消费者品饮之后即爱不释手,这也是它历久不衰的缘由。
南港包种茶的冲泡
南港包种茶的冲泡,应使用瓷器、瓷杯或高温烧制的陶制品。置茶量为壶容量的三分之一,以100度西的沸水浸泡三十秒后,随即倒入茶海。通常可继续冲泡三至四回,但浸泡时间每响应略增10秒,如果茶量为壶容量的一半时,则浸泡时间每回酌减10秒为宜。
南港包种茶的品饮
品饮南港包种茶时,先饮吮茶汤约5西西,入口后以舌轻轻将茶汤打转,随后将舌尖顶住门牙,让香气由鼻孔溢出,以感受茶汤的香气,同时由舌尖、舌根、舌缘感受分辨茶的涩味、苦味、酸味等,再将茶汤咽下,感受其活性与甘味,滋味的好坏,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一般而言,南港包种茶不苦不涩,而且甘甜香醇。
复杂精细的制茶过程
一般茶农多在上午采茶,刚采下的茶叶称为茶菁,茶菁通常含水量在78%左右,经过一连串繁忙而复杂且精细的拿捏火候及一整夜不眠不休的制茶过程,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制作出清香的包种茶成品,这时的含水量约降低到5%左右。以包种茶而言,每4.5至5斤的茶菁,才能制作出1斤的茶叶,这的确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南港茶园中的女主角──桂花
如果说包种茶室南港茶园中的男主角,那么,芳香婉约的桂花就是茶园中的女主角了。桂花,是大家所熟悉的庭园花木之一。当您秋、冬季来到南港茶山,闻到随风飘来阵阵不浓郁、不冶艳,且非常清新宜人的特殊芳香,再寻香处来源时,可以发现它是来自米粒般大小的花朵,那就是桂花了。
桂花再南港茶山的栽培历史几乎和包种茶一样久,因为最早它是制作香片花茶的附香材料,此外,当地茶农也采收酿成桂花露,所以,当您来到南港茶园,除了品茗外,也可尝一尝桂花露的香与美。
在早年的台湾婚俗,女方必须准备桂花和石榴盆栽,一起陪嫁,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现代人虽然已经不太时兴这些,可是花香清新的桂花,还是深受欢迎。
开放时间及收费标准
观光茶园全年开放,不收费用,茶区里设有农会辅导标示牌的茶园或农家,都非常欢迎您来品茗买茶。如果您对做茶有兴趣,也可透过农会安排,缴少许基本材料费,来和茶农学做茶,做好的茶还让您带回家慢慢品尝呢!
交通信息
此地交通便利,除纵贯线铁、公路经过外,自行开车者可由高速公路下内湖交流道过成功桥左转南港路或忠孝东路七段,再右转研究院路至中央研究院前左可通往观光茶园。
搭乘公车有:205、212、276、281、306、605等路线,在南港站转候小5路公车沿线可达观光茶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