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它是从福建安溪移植而来,台湾茶叶的渊源和安溪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台湾的植茶面积约二万一千公顷,年产茶叶约二万一千公吨,乌龙茶的种种面积占四十五%,即达九千四百五十公顷;乌龙茶的茶菁年收量,占台湾地区茶菁年收总量的六十五%,其绝大部份是制造青茶类,即广义的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主要茶业之一,也是重要茶叶。
台湾茶叶市场的历史是以轮回的方式发展的,从乌龙茶开始,然后是包种茶(花香乌
龙茶),随后是红茶、绿茶,又回到乌龙茶。轮回的周期是愈来愈快,现在已开始进入绿
茶轮回期,到了公元二○○五年,乌龙茶的轮回又将来临。
二、乌龙茶茶史
台湾茶业的发展,有史可稽的时间不算很长,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
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
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大陆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随着十五、六
世纪西方帝国主义的东来发展,先有荷兰、西班牙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十七世纪中华(公元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台湾,在郑氏廿三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一六八三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一八九五年日本统治台湾为止。在清政府两百多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业也因此根植下来。清朝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英国茶商约翰杜德(John Dodd),来台湾调查茶叶的产销状况,认为台湾茶业的发展前途极有希望。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杜德自福建安溪购买大量茶籽、茶苗来台,劝导茶农种植,同时对茶农举办「茶叶贷款」,扶助茶叶增产。
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英国商人杜德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次年(公元1869年)杜德氏将十二万七千八百六十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六十公升乌龙茶从十五元跳升到每六十公斤三十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为乌龙茶茶业开创了黄金的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着《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之「碰壁时代」。
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份运往福州,悉数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也是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而当时台湾的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也是茶叶的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三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乌龙茶和包种茶兼营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清光绪廿一年(公元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酦酵,具有果香味的制造方法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获得市场的肯定。而持有熟果香气,蜂蜜甘醇滋味的高级乌龙茶,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成为台湾乌龙茶的代表,此种茶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东方茶人茶」、「香槟乌龙茶」,也被客家人称做「椪风景」。到了一九二三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酦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其实,这是所谓「椪风茶」的由来。
台湾茶的初期发展史,只有乌龙茶具有辉煌的成果。其后,虽然有后起之秀的包种茶,继而走红的红茶,以及接着抬头的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的首位,永不凋谢,可以说是台湾茶中的寿星。乌龙茶自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了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竟然能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输出九百八十三万余公斤。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才暂时受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乌龙茶文化对于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到现在五十多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及以轮回发展的茶叶市场,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轮回周期迅速,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一九九○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才能满足岛内的市场。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业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乌龙茶可以说是台湾茶叶外销永生不灭的象征。
三、台湾人民饮茶习惯调查
这项问卷调查是根据「中华茶文化学会」从一九九○年开始,经过将近七个月的随样取样,共取样二千份问卷,所做的分析结果,具体反映了几个现象︰
(一)饮茶人口的年龄群相当低,以廿一~卅五岁的年龄占七十五.二六%。
(二)饮茶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三分之二以上的饮茶人口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三)若以广义的青茶类泛指乌龙茶,则有六十八%的人是饮用乌龙茶。若将乌龙茶的定义严格限定为具有果香的半发酵茶,则有卅五%的人是饮用乌龙茶。
(四)选购茶叶的平均价格是每公斤卅美元。
(五)台湾每人每年平均消费一.一公斤茶叶,也等于每人每年平均约花费卅美元来购买茶叶。
(六)台湾一年的茶叶消费金额达六亿三千九百万美元(1997年的资料)。
从以上资料看来,台湾岛内的茶叶,已经具有很大规模的市场,在茶园面积渐缩小,采茶、做茶的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茶叶消费市场,势必面临本身生产不足以供应需要的情况,仰赖进口茶叶的市场势必更加速扩大,台湾将是亚洲进口茶叶的主要地区。
四、结论
世界三大茶文化,乌龙茶文化、红茶文化、绿茶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其社会人文背景,台湾是三大茶类都能制造,都有生产的地区,在面临茶业市场新形势的情况下,台湾茶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区隔地方茶业的特色,将产业和服务业相配套,商业和文化事业相结合,发挥地方性的色彩,纳入休闲旅游的需要,让知性和感生的台湾茶业,生产出地方特色茶来,并区隔出台湾红茶产区、台湾绿茶产区、台湾条形包种茶产区、台湾半球形包种茶产区、台湾乌龙茶产区以及台湾高山茶产区等。
例如︰新竹县原是台湾最大的产茶区,可以依照其传统生产的茶叶,保存和发扬其传统茶的特色,力求改进,稳定品质,把握住地方特色,将客家人称为「椪风茶」的台湾乌龙茶,也就是「东方美人茶」成为新竹县的重点茶叶。其它的茶叶也同样根据地方特色予以重点发展,区隔范围,那么台湾茶叶的明天,仍然会是美好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